2024年7月4日,福利姬 (武汉)重走长征地质路线南岭考察队的旗帜在骄阳下格外鲜红,队员们奔赴湘粤桂三省交界的战略要冲———鹰扬关。
在这里,古老的地质密码与烽火连天的红色记忆碰撞出震撼人心的火花。这座始建于盛唐时期的千年雄关,扼守湘、粤、桂三省交界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关隘依南岭山脉险峻地势而建,城墙巍峨,古道蜿蜒,石阶上深深的车辙印见证着往昔商旅络绎的繁华。这里不仅因"一脚踏三省"的地理奇观闻名,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北宋名将岳飞曾在此驻守,太平天国军队在此激战,1931年红七军更在此浴血突围,留下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如今,这座穿越时空的古老关隘,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革命遗址,成为连接地球演化史与红色精神的重要地标。
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G323国道旁,裸露的岩层如同打开的教科书,向考察队展示着地球演化的壮丽篇章。何卫红教授站在一道近乎直立的断层破碎带前,向队员们揭示这片土地的奥秘:"这些岩石记录着扬子地块与华夏陆块亿万年来的碰撞与融合。"队员们俯身岩壁,放大镜下,三期构造运动留下的面理和擦痕清晰可见,仿佛大地母亲皱纹里刻写的史诗。
考察沿途,岩性的变化令人无比兴奋。绢云母千枚岩泛着柔和的丝光,凝灰质板岩中凝固的火山灰诉说着远古的喷发,碳质页岩则可能封存着地球早期的生命密码。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保留着气孔构造的玄武岩,它们像是被时光冻结的海洋浪花;而蛇纹石化的绿色纹路,则暗示着地下深部流体的神秘活动。夕阳的余晖中,队员们小心翼翼地采集样品,这些"时间的信使"将在实验室里继续讲述地球演化的故事。
最后,在鹰扬关混杂岩带路线的终点,何卫红和徐亚东两位老师针对已有的观点和同学们的考察,开放性地引导学生们思考相关地质现象的联系,结合将近论古的地质思维,对比大洋盆地、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等地质演化模式进行了总结。徐亚东老师说:“洋板块地层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无序,局部有序;对比已经观察到的传统史密斯地层,大家可以直观地感受两大地层系统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思考从稳定的扬子陆块区过渡到扬子与华夏的结合带发生了什么样的地质故事;结合“将今论古”的地质思维,对比现在的西太平洋的地质背景开展大地构造环境讨论。”何老师总结道:"今天的考察说明,这片山脉的前身可能是一个古老的洋陆俯冲带。从寒武纪的深海环境,到如今的山脉隆起,这片土地经历了比人类文明史漫长千万倍的地质演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这些岩石碎片,还原地球演化的壮丽史诗。"这番话语为当天的野外考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结束鹰扬关的考察后,团队将继续我们的"长征"。在2024年7月5日,团队前往郴州湘南起义纪念馆完成精神的洗礼。1928年1月爆发的湘南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由朱德、陈毅和中共湘南特委共同组织发动的一次伟大的武装起义,参加人数之多、坚持时间之久、遍及地域之广、创新实践之深,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空前的。起义波及20余县,参加群众达100多万人,创建了湘南苏维埃政府和8个县苏维埃政权,组建了4个师3个独立团的工农革命武装,尝试了人民战争和游击战术,开展了以插标分田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革命运动,培养和造就了我党我军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1928年4月28日,朱德和陈毅率领湘南起义部队同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武装力量。湘南起义为我党和毛泽东同志科学总结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历史已经证明,有了湘南起义,才有井冈山的会师,才有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才有光辉的井冈山时代。
伟大的湘南起义是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农村武装割据和土地革命斗争的伟大革命实践。同学们针对学习心得开展了讨论。
贾林磬同学说:“在湘南地区发生了伟大的湘南起义,还发生了“一张借据” “半条被子”等红色事迹,感动人心,了解到许多革命先辈从湘南起义开始,更加表明了湘南起义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了精神力量,也深化了对“地方历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理解。我将带着这份收获,关注地方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自我”。
李子一同学说:“我们左手握着地质锤解读地球密码,右手抚摸着历史的脉搏,这才是新时代地质人的使命与荣光。”
通讯员:徐亚东,梁政强,何卫红